「全球最大折價券網站Groupon Inc周四正式向SEC遞交IPO申請,計畫籌資7.5億美元,股票交易代碼為「GRPN」。惟部分投資人對Groupon的實際獲利能力和產業門檻不高有所質疑,恐影響發行市況。
Groupon去年營收為7.134億美元,比前年的3047萬美元銳增2241%,是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公司。上季營收較去年同期飆高14倍,達6.447億美元,淨損為1.139億美元,去年同期淨利為860萬美元。
貝克爾資本管理公司投資組合經理Pat Becker Jr表示,因行銷成本增長速度超過營收成長,Groupon賺錢的速度恐不足以擔保號稱高達250億美元的估值。
Groupon自2008年以來的累計營業虧損高達5.402億美元,可能令部分投資人對買進商業模式極易受到模仿的公司的股票抱持懷疑態度,畢竟類似Groupon的網站已高達482個。」
九十年代末期,創投公司和其他投資者在各式各樣的網路和生技公司身上砸下上千萬,乃至於上億的資金,這些公司有的根本沒有賺錢,有的連產品都沒有賣出去。2000年,這顆達康泡沫(dotcom bubble)終於爆裂,很多公司就此消失。
不過十年之後,有些徵兆顯示,似乎又有某些科技股的熱潮又將升起,這次的主角主要是像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這類社群網站,像是Skype這類的網路電話公司,還有一些中國的網路公司,這會是另外一顆泡沫嗎?
經濟學家Greg Becker如是說:
首先,在九十年代的達康泡沬時期,科技公司的股票大部分是在公開市場(主要是Nasdaq)上交易,而當它們在初次上市的時候,股價就被推升到了一倍以上。相較之下,這次熱潮中的社群網站多數都沒有上市,LinkedIn是少數的例外,5月18日它在紐約證交所初次上市時股價是美金45元,公司市值是43億元。第二天收盤時,它的收盤價漲到了將近一倍的86元。最近它的股價還是在88元左右。2010年它有2.43億元的收益,但是根據財報顯示,它預測今年還不會獲利。
Facebook和Twitter都沒有公開上市,不過在次級市場上,它們的股票交易卻很頻繁。根據5月14日出版的經濟學人報導,Facebook目前的市值約是750億元,Twitter則是80億元,對於它們的獲利率和銷售數字來說,這算是極為樂觀的數字。
中國網路公司在美國或中國股市的掛牌,也助長了科技類股市場的發展。中國的網路使用者有5億元,而且還在以極快的速度增加中,但是相較於這些未來的預估,中國網路公司目前的收入還是相對為小。
所以這是一個泡沫嗎?Becker說,最近微軟以85億元買下了Skype,根據微軟在業界以往的成功經驗,也許他們真的知道自己付出這麼高價是在做什麼。不過回過頭來,微軟最近在面對蘋果和Google的時候頻頻挨打,所以這也可能是微軟在處於劣勢下的奮力一擊。
目前的情況還不像上一次的達康泡沫,當時有些股票在Nasdaq的股價上漲了十倍,當然了,如果微軟在Skype上真的付出過多代價,不排除其他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會因此對網路股有著太樂觀的想法。
從一方面來說,網路使用者的大幅增加,還有網路公司似乎對於他們的營運模式有所改善,所以這次的熱潮和之前的泡沫可能有點不同。但是現在對社群網站的熱潮,似乎也有可能是另一顆泡沫的開端。結論是,現在要定義這是不是泡沫還稍嫌早,但是如果這股對社群網站的熱情不減,甚至還更惡化,那就可能要提防泡沫的出現,而如果真的到此地步,被傷害的可就不只是不用心的投資人,還會波及到一些正在穩定經營的社群網站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