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3986.jpg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出訪英國的時候,可能要開幾張支票,不是所謂的「政策支票」,而是貨真價實的支票。根據報導:

「倫敦市為了舒緩市區擁塞的交通,從2003年開始對開車進入市區的駕駛課征交通擁塞費,但是多數外國使館都以免稅為由,拒絕繳費。目前這些外國大使館積欠的費用以交累計五千一百多萬英鎊。其中美國最高,大約是五百三十萬英鎊。

英國首都市長強森」日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也許他會在宴請美國總統歐巴馬時,在開胃菜餐盤旁塞進一張美國駐英大使館積欠的帳單。而美國大使館則強調,交通壅塞費是附加稅金,根據1960年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所有外交人員派駐國外,履行外交任務時,享有免稅優惠。」

隨著汽車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塞車、停車位不足和空氣污染也成了各地政府頭痛的問題,為了減輕這些問題,經濟和交通專家提出過不少因應措施,塞車費是其中較廣為運用的手段之一。

英國首府倫敦市是全球第一個在交通尖峰時間,對駕車進入市區的民眾收取塞車費(又稱進城費)的城市,2003年二月倫敦市長李文斯頓率全球之先,對尖峰時間開進市中心八平方英里地區的車輛收取塞車費,每次5英鎊(約新台幣300元),2005年夏天起提高到8英鎊(約新台幣490元),收費範圍也進一步擴大。

塞車費立論依據是,道路和停車位的空間是有限的,所以每位民眾如果要開車上路,必須要在心中對此行為做出估價,有些人願意改變自己的出門時間,選擇早點或晚點進入城內,避開需要收費的交通尖峰時期,有些人則可以選擇大眾交通工具,比如說捷運、公車等方式進城,如此對他的交通成本較低,或者共乘也是一種方式,每個人平均分擔的費用降低了,進城的車輛數量也會降低。

自推行塞車費措施後,倫敦市的交通流量少了二成,車速增快四成,並分別於2003年和2004年帶來近八千萬英鎊及一億英鎊的收入,最重要的是,現在的交通流量較能反映人們對開車的真實評價,因此也吸引了其他城市紛紛有計劃要跟進。

交通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台灣幾大都會區,所以開徵塞車費的手段也曾經被提及過,不過塞車費的實施應該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比如說大眾交通工具的妥善規劃,以便真正能作為替代工具使用,其次,開徵得到的大筆費用應該專款專用於交通建設,才能對整體交通有所幫助。

但是最重要的是,這種如同另外課徵稅捐的作法,要怎麼說服民眾願意配合,並且疏導必然會遭致的反彈,可能才是執政者要開徵「塞車費」之前的首要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ngping 的頭像
    pingping

    Economics in Life

    ping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